上海花千坊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四章原文及译文

时间:2019-10-12 16:09: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四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下面是©忧考网分享的《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四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音版】


  民(mín)不(bù)畏(wèi)死(sǐ),


  奈(nài)何(hé)以(yǐ)死(sǐ)惧(jù)之(zhī)?


  若(ruò)使(shǐ)民(mín)常(cháng)畏(wèi)死(sǐ),


  而(ér)为(wéi)奇(qí)者(zhě),


  吾(wú)得(de)执(zhí)而(ér)杀(shā)之(zhī),孰(shú)敢(gǎn)?


  常(cháng)有(yǒu)司(sī)杀(shā)者(zhě)杀(shā)。


  夫(fū)代(dài)司(sī)杀(shā)者(zhě)杀(shā),


  是(shì)谓(wèi)代(dài)大(dà)匠(jiàng)斲(zhuó),


  夫(fū)代(dài)大(dà)匠(jiàng)斲(zhuó)者(zhě),


  希(xī)有(yǒu)不(bù)伤(shāng)其(qí)手(shǒu)矣(yǐ)。


  【译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人民饱受*的逼迫,到了连死都不怕反抗的时候,统治者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若人民都畏惧死,一有人做坏事就被抓起来杀掉,那还有谁敢胡作非为呢?


  “常有司杀者杀。”


  天地间,冥冥中有专司杀伐的力量,无须人代劳。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如果人代替天实施杀伐,就好像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解释】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2、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


  【解释】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解释】当民众不再惧怕统治者的高压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解释】天道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虽然疏松却不失一切。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解释】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嫩的,死了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地位。


  8、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解释】天道法则,犹如拉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举高一点,拉满了就放松一点,力不足就使劲一点。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解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够战胜坚硬的,没有比水更厉害的了。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懂,却不去实行。


  1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还会有余怨难消。用德来报怨,这难道不是一种妥善的办法吗?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12、小国寡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国家小,民众少。


  1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着,但民众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真诚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诚。善良的人不会与人辩解,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爱卖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渊博者。


  1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