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时间:2024-03-07 16:02: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初中二年级#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无忧考网搜集的《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1.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一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主要内容: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

  (二)会议决定内容:

  ①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④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⑤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三)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意义:(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阿沛﹒阿旺晋美)

  第2课抗美援朝

  (1950.10-1953.7)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东北边境城市。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

  (二)原因:

  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根本原因)。

  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直接原因)。

  (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四)中国司令员:彭德怀     

  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战役:上甘岭战役    

  战斗英雄代表:邱少云、黄继光(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英雄革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保家卫国、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

  (五)结果: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六)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对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外)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二


  第3课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人均占有土地是贫农雇农的二、三十倍。

  (二)土地改革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三)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四)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五)目的:①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六)土改形式: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同时也给地主一份。

  (七)特点:政治上保存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八)土改结果: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使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④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二)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四)“一五”计划成果: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④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⑤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五)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召开地点:北京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高国家权力机关;选举主席、副主席等。

  4、重要标志:第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三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合作化

  1.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

  2.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6年。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一)原因:私营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三、三大改造(1956年底完成)

  ※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中共八大(195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失误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本质: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

  3.调整失误:①1961年开始实施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1962年,七千人大会,比较系统的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成就:

  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及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④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⑤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处于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

   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

4.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四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xx届xx全会(1978年12月,北京)

  (一)背景:①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上下不满;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二)会议内容:

  ①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三)会议意义:中共xx届xx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式)。

  影响: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二)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1.1984年10月中共xx届xx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2.改革的内容:

  ①所有制上: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政企关系上:对国企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改革的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过程:

  ①1992年,中共xx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3年,中共xx届xx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5.初二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篇五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背景:中共xx届xx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早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广东、福建两省。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三)含义: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四)深圳地位: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五)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领域的扩大

  (一)过程

  ①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②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

  ⑤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东南亚国家联盟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⑥2010年,增设喀什为经济特区。

  (二)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年)

  意义: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中共xx届xx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二)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1982年,中共xx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1987年,中共xx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内容: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1992年,中共xx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意义]:此后,我国加快了发展步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七)1997年,中共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意义:邓小平理论第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共xx大(2002年)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中共xx大(2007年)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确立党的指导思想。

  四、中共xx大(2012年)[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中共xx大(时间:2017年)

  1.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历史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