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教学目标1、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等词语,并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2、学会在阅读文本时自主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交流释疑。
3、凭借朗读、比较、感悟,明白家的真正含义。
4、凭借想象发散,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来源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流程预设
一、谈话揭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依恋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家”。(板书)你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吗?
那你知道家是什么吗?(补全课题)今天,我们要通过两个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初读故事,自主设疑
1、(课件出示故事1,师讲述)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处的别墅问:"那是什么?" "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听了这个故事,你脑海中先闪出的问题是什么?(据学生回答板书:?别墅≠家)
2、我们再来听一个故事,你能像刚才那样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故事2,师讲述)
1983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于是辗转数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了自己亲生骨肉,他悲喜交加,将女儿紧紧的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交流并板书:?女儿=家)
三、细读故事,自主释疑
(一)、细读第一则故事
1、生带问自读,思考“?别墅≠家”
2、交流
预设:(因为他没有亲人、缺少亲情)从何而见?(醉倒街头)
你能想象富翁会遭受怎样的冷遇呢?
当富翁满怀喜悦回家时,( );当富翁带着悲伤回家时,( );当他病倒在床时,( );当他遇到困难时,( )…
那你在家时,碰到这些情况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重点句朗读
怪不得当警察要送他回家时,他( )说:“家,我没有家!那是我的房子。”(请你在括号中填上能表现富翁心情的话,并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
4、 这是一个可怜的富翁的故事。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个故事的。
(出示: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里是故居;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只能说曾在那里住过,那里已不在是家了)
(二)、细读第二则故事
1、生带问自读,思考“?女儿=家”
2、交流(有了女儿就有了亲情,有了亲情就是有了家)
3、如果富翁的故事。让你觉得同情、可怜,热拉尔父女的故事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感动、痛心等)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相机讨论“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等词;想象热拉尔在寻亲途中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前进?)
4、经历了那么多艰险,热拉尔总算找到了自己的亲人,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问中用了哪个词(悲喜交集)理解这个词吗,把你的理解用朗读告诉我们。(多次感情朗读“我又有家了”)
四、书写理解,比较原文。
1、 把我们刚才学习的几段话连在一起,就是一篇未添加结尾的文章。请把你对“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写下来作为它的结尾。交流。
2、 出示原文的结尾,对照朗读。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房,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3、 结合两个小故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 你能再写一个等式来回答课题吗?(板书 :家=亲情、爱)
五、拓展深华
除了与爸爸妈妈组成的小家之外,我们平常还称哪些地方为家呢?(班级、学校、祖国)为什么?
总结:有房子不一定有家,没有房子不一定没有家,有亲情和爱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家。
板书: 家是什么
别墅≠家 女儿=家
家=亲情、爱
篇二
教学目标1、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卢、辗、篱”,理解并积累“辗转数地、悲喜交集、高堂华屋、竹篱茅舍、别墅”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辗”。
2、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通过对故事中关键语句的品读,理解后一节。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把父女俩见面的情景说得具体些。
4、初步感受亲情的可贵,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所讲的两个故事,理解后一节。
2、加入适当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把父女俩见面的情景说得具体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置悬念
1、师述: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早上高高兴兴来学校上课,放学都要回家。家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直接板书: 16 家是什么 (齐读)
2、师述:请把书打开,认真读课文后来回答:家是什么?
自由读课文 (指名回答)
3、过渡:你们都说出了自己对家的理解,有的说对了,有的不一定正确,家到底是什么,我们在学习课文当中再来讨论。
(设计说明: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契入口,创设轻松的氛围,#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家是什么》优秀教案范文#直奔主题,在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后,家到底是什么引发学生强烈的找寻答案的欲望,使他们积极而又主动地进入文本当中。)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师述:请你们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文中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你读了之后简单地来说一说。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哪些问题需要讨论的,可以提出来?(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2、师述:老师已把难读的词语打在了大屏幕上。
出示词语:
洛杉矶 卢旺达 热拉尔
竹篱茅舍 高堂华屋 别墅
辗转数地 离散丧生 无家可归
第一组:谁能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指名读)
第二组:指名读,并说说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组:指名读。师范写“辗”,学生书空一个。
(学生可自主从音、形、义上交流。)
3、师问:词语会读了,文中讲述了哪两个故事?(指名回答)
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哪些问题需要讨论的?
学生质疑预设:富翁有别墅为什么还说自己没有家?
为什么富翁把家说成是他的房子?
热拉尔已经没有了家,为什么当他找到女儿时说自己又有家了?
为什么热拉尔有了女儿就有自己的家?
根据学生问题板书: 富 翁 有别墅 没有家?
热拉尔 有女儿 就有家?
过渡:要知道能善于解决问题,还要勇于提出问题,有学有问才能使我们的脑子越用越灵活,越学越聪明。接下去,我们就进入两个小故事来研究。
(设计说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此次读要求学生了解文中讲了哪两个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学贵有疑”,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记录在黑板上,这既激发、鼓励了学生,又有助于他们掌握提问的技巧。
词语学习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从课余查找到的卢旺达资料,与旧知相联系的对洛杉矶的了解,生字音、形的掌握,词语的理解,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而一一由学生口中道来,使新旧知识有机的整合。)
三、深入学文,自主释疑
(一)第一个故事
1、出示故事,自由读第1、2节。
师问:为什么富翁认为别墅不是他的家? (指名回答)
2、师述:我听出来了,是课文中的这句话引起了你们的思考。
出示: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
师问:你能否把“?”改成“。”意思不变?(指名回答)
富翁不认为那儿是家,因为—— (指名回答)
(指名读,齐读)
3、 师述:你看,富翁醉卧街头没有人去关心,所以当警察问他时他说:那不是我的家,那是我的房子。同学们,当时富翁该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指名读富翁的话。)
师述:是啊,再大的房子,如果没有亲人,没有亲情,就不是家。(释疑)(齐读第1、2节。)
(二)第二个故事
师述:富翁虽有豪华的别墅却不认为那儿是家。那为什么热拉尔找到女儿时说:“我又有家了”?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
(师述时代背景)
1、带着问题默读故事。 (指名回答)
2、师述:当热拉尔找到他女儿时是——(生答:悲喜交集。)
“悲喜交集”解释: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出示填空:热拉尔“悲”的是 ,他“喜”的是 。
出示: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指名读,热拉尔悲在什么地方?)
过渡:40口人只找到1人,多么的痛彻心扉!(指名读,男生读。)
当时的热拉尔甚至想到了——(学生想象回答)课文中用的一个词是——(生答:绝望。)
出示: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指名读)
师问:当热拉尔知道5岁女儿还活着,他怎么找到她的呢?(女生读)
师述:哪儿有女儿的消息,他就找到哪儿,枪林弹雨他也要闯,因为有女儿,有亲人,他就——(生答:可以重建家园。)
(指名读第4节后一句,齐读。)
3、观看视频
师述:40口人的大家庭,由于战争,现在只有一个女儿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的面前,久别后的重逢,绝望后的惊喜,热拉尔看到女儿时神情如何?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些什么,女儿又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请你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小组交流)
师述:有了女儿,就又有了一份牵挂,有了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释疑)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中,精读课文与品读课文相结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扶放”结合,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回应开头,情感延伸
1、师述:让我们再快速浏览这两个小故事。(学了这两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师问:家是什么? (指名回答)
2、师述:课文后一节是这样对我们说的——
出示后一节 (齐读、引读)
师述;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安慰,钱再多、房子再大,也感到孤独寂寞。而有了亲人,有了亲情,即使没有房子也可以重建家园。所以家,它是一个地方,但仅仅有这还不行,必须有亲情,充满温馨。
板书:充满亲情的地方
3、师述:学到这儿,问题都解决了吗?(释疑)
4、师述:后让我们在一首小诗中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家是什么
家是一叶小舟,让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遮风避雨。
家是安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家是用爱筑成的。
家是用情装饰的。
家是充满亲情的地方。
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
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设计说明:“家”到底是什么呢?回应开头,解决后的疑问。)
五、分层作业,自主选择
1、把热拉尔的故事讲述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朋友听,可适当地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
2、你的家里有谁?是不是充满了温馨?向同学介绍你的家。
(设计说明:作业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能力强、知识掌握牢固、对自己有信心的学生可以选择作业2,反之则选择作业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这样既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又使自己的爱好兴趣得到了发展。)
附板书:
16.家是什么
富 翁 有别墅 没有家?
热拉尔 有女儿 就有家? 充满亲情的地方
篇三
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朗读表达所感所悟。
3、凭借朗读、比较、感悟,明白家地真正含义。
4、发展性目标:学会在阅读文本时自由质疑,并凭借自读感悟;凭借想象发散,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3个生字,8个词语。
2、在反复朗读课文后,理解“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用想象的方法复述文中第二个故事。
一、师生谈话,设置悬念
师:刚才,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的家,那你们知道家究竟是什么吗?(板书课题:家是什么)
二、初读故事,自主设疑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在阅读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个要求:我们要学会带着思考读书,读完之后,要学着提出你的疑问来。
(大屏幕出示第一个故事,师读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个富翁。当警察说“让我送你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座别墅说:“那是什么?”,他说:"那时我的房子!”
2、生自主质疑。
3、大屏幕出示第二个故事,师读故事。
在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一家40口人,哥哥、弟弟、父母、儿女、妾儿几乎全部丧生。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自己5岁的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悲喜交加,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有家了!”
4、生自主质疑。
5、师小结学生问题。家到底是什么呢?(师在课题上加上问号)让我们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
三、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划找课文中描写“家是什么”的有关句子。
2、认读词语,检查自读效果。师课件出示三组词语
①洛山矶卢旺达热拉儿
②竹篱茅舍高堂华屋别墅
③辗转数地离散丧生温馨
3、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4、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
四、深入探究,自主释疑
学习故事一
1、生自由读第一个故事,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富翁有别墅,却说“那不是我的家,那是我的房子”?
2、生自由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生自由选择,发散性说话
当我病倒时。
当我带着奖状回家时。
当我带着委屈回家时。
当我过生日时。
当我脾气暴躁时。
4、朗读训练:“家?我没有家。”
5、师小结。
学习故事二
1、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热拉儿在战争中失去了家,找到女儿后,为什么又说“我又有家了”?
2、想象发散
师:从此以后,热拉儿会和女儿相依相伴。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热拉儿和女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朗读训练,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地意思(辗转数地、悲喜交加、离散丧生)
4、师小结。
五、回应开头,延伸拓展
1、齐读后一段话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2、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3、师呈现关于家地小诗(大屏幕出示)
家是用爱筑成的,
家是用情装饰的,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家像安全的港湾,
让我们休息停靠;
家像……
没有亲情和爱的人,
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4、布置课后作业:生根据感悟,续写小诗。
五:话说我家,强化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