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19-02-14 16:01: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教案#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别了,我爱的中国》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了,我爱的中国》是郑振铎先生写作于1927年的一篇散文,®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献身的决心。

  2.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

  教学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

  课文的配乐录音带、句子比较灯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本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a.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b.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将“不,那不是”“我们”“帝国主义”处理为重音。)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

  第3自然段为什么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痛别。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悲痛万分。)第二处中心句怎么读?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2)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作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驱逐消灭--毁灭宣言--誓言

  (反映作者对帝国主义的痛恨,誓不两立、决一死战的决心。)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a.低沉缓慢b.明快中速

  c.激昂渐快d.亲切舒缓

  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题。

  (2)完成作业本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1.训练朗练,交流背诵方法。

  2.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悬盈暂驱毁誓润罪倚

  2.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①默读填表。

  地点见闻感情

  码头水面宽鞭炮声

  (船离岸)亲友挥手再见声(惜)别

  (叙事)

  出港友色白色军舰(痛)别

  (船离港)黄土青草眷恋

  (写景)小岛海水

  入海不忍

  内疚

  (船离祖国)更不忍希望(暂别)

  誓言

  (直接抒情)全心爱国

  ②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地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逐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的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我爱的中国再见

  别了,我爱的中国

  (3)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①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个人指名背。

  ②交流背诵方法:

  分层逐句背诵,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3.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任选一题作业。

  ①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②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篇二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的中心句,并凭借三次出现的中心句,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觉悟和驱逐帝国主义、为创建中国面奋斗献身的决心。

  2 学会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2个词。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划找中心句,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出中心句。

  2 结合第一段学习,讲座课后第三者题(1)。

  教学过程:

  1 揭题导入 ,简介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读,你觉得课文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样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第一段,惜别之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言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

  哪些句子定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我听着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有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第二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一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句读――齐读。

  4 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

  比较组词:

  倚依 模摸 贡供

  (2)完成作业 1、2题,课后第5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二、三段,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

  1 复习回顾。

  2 读究课文。

  (1)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这两节该怎么读?为什么?哪里看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恨?出示灯片。

  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些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用后者?怎么读才能读出作者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第3自然段为什么样要读得亲切些?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祖国的爱?

  在码头是和亲人的惜别情,这儿出港处,作者又是什么“别”呢?第二处怎么读呢?

  集体朗读第二段,注意朗读的对比。

  (3)学习第三段。

  船入公海,郑振铎又想些什么?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哪些词写出作者“不忍”离去?为什么不忍离去?

  既然不忍,为什么又要离去?明明是革命需要,为什么又说是“我”“不负责任”“是个罪人”?

  出示灯片,体味用词的准确。

  驱赶 驱逐 消灭 毁灭 宣言 誓言

  出示灯片:朗读第7自然段时应该( )。

  自由――个别读――齐读。

  3 巩固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七题。

  (2)完成作业 本3、6题。

  (3)有表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 检查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2 训练朗读,交流背诵方法。

  3 进一步领会中心句的作用。

  教学进程:

  1 检查字词。

  听写下列字,写出笔画数和部首。

  2 深究体味。

  (1)体会中心句三次出现的作用。

  ①默读填表。

  

  ②出现三次中心句的作用。

  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有利于突出中心,更好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三次中心句感情爱次加深,在朗读中有变化。

  (2)比较下列课题异同

  再见了,我爱的中国 我爱的中国再见

  别了,我爱的中国。

  (2)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3 指导读背。

  (1)指导表情朗读。

  惜别――低沉、缓慢、留恋

  痛别――悲愤、激昂转亲切、中速

  暂别――激动、高昂、渐快

  分段齐读――配乐全文朗读。

  (2)交流背诵。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个人指名背。

  交流背诵方法:

  指名分段背诵,自由试背,滚雪球;借助板书、关键字词背诵,头字背诵;借用录音机训练背诵。

  4 句子练习。

  在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

  用“即使―――也―――“宁可―――也―――”“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在上面三个关联句式中选两个连写。

  用上三个关联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心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对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的掌握是关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的自己离国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条理清楚,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深深的爱国之情对于当下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在教学本课的一开始,我就向学生介绍了作者与及作者写此文章的时代背景,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基调把握得就很好。

  这一篇课文呈现着两篇线索,一条是明线,郑振铎告别祖国,告别亲人的线索,另一条则是暗线,郑振铎对祖国的那种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心的情感线索,随着告别亲人,船离开海岸,作者的爱国情怀也随着越来越浓烈地呈现了出来,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课文中的三个相同的句子“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课堂上我引领着同学们去字里行间(“渐渐”“渐渐”“暂别、誓言”等等)感受作者的情怀惜别——仇恨——留恋和赞美(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即第第二次 “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出国的目的以及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升华凝聚为第三次“别了,我爱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通过让孩子们对字词的咀嚼品味,感觉效果显著,学生很快较好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