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需要注意,在测试易混词的时候,主要测试的是外国人经常混淆的,而不是中国人经常混淆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师兄在斯坦福大学读比较文学,期间也交一些本科生学汉语。有一次他在facebook上分享这样一条状态:
学生们“好”和“妈”分不清楚。对话情境:两人见面,A说“你妈”。B回答“你妈”~~算是打招呼。中国字是有多难!!!!!
我想,这辈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你都不会分不清“好”和“妈”,因此在测试中国人的汉语使用时,绝对不会出一道题目让你辨别该填写“好”还是“妈”。可是这对于外国人是灾难性的,在它看来不都是一个“女”字加上一堆东西么?
那么当我们测试中国人语言运用的时候,我们测试什么呢?来一起看一道2006年的高考语文题目吧。你看看这约束/制约,淡去/淡忘,风范/风尚是不是晕晕的。还好,我已经离开了高考的魔抓10年了。
本来想找今年的,但是发现现在高考已经不考这种题目了。不过,这类问题我觉得我们在学习汉语的时候还是要继续强化的。这就是我认为FrequentlyConfusedWords的中文版。这些单词都是大家经常在平日的使用中会混淆的单词,而规范的语言表达则需要减少这类错误的发生。
那么在SAT中的考察也一样,外国人常混淆的未必是本国人常混淆的。比如很多同学总是记不住immune和immure两个词,两个单词差距一个字母,很多同学觉得这个很像啊。但其实,这两个单词在外国人看来区别还是挺大的。所以我们要真正找到FrequentlyConfusedWords的根源是什么。在这里,我探讨三类根源,以帮助大家从本质上理解FrequentlyConfusedWords的诞生。
第一类:同根词
词根相同,但是配上不同的前缀和后缀可能意义就不一样。这点很像我们汉语中有些词共用一个汉字的情况,比如风尚还是风范?接纳还是接受?等等。在过往的考试中曾经出现过的prosecute和persecute就属于这一类。这两个单词都来自于词根sequi表示tofollow,即跟随的意思。而一个是per-前缀,则表示遭到迫害。而pro-放在前面则表示起诉,恐高的意思。
第二类:同音词
因为发音相同,但是拼写不同。所以可能读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反映在纸面上就出问题了。我们汉语也有同音异形字。比如“技艺”和”记忆”就是一个同音词,但是两者之间是不能替换的。
属于这一类的包括their/there/they’re,还有its/it’s,cite/sight/site等。
第三类:同源形容词
这类单词的特点是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名词或动词,只不过加入了不同的形容词尾缀,而导致意思有所差别。比如大家经常分不开comprehensible和comprehensive。这两个单词都是comprehend的形容词,但是这两个形容词分别来自于他们不同的动词意思。Comprehensible取动词理解的意思,所以表示可以理解的;而comprehensive取动词全部包括的意思,所以包括很多的感觉就是全面的。诸如此类的还有exhaustive/exhausted,witty/wi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