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的要求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2.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二)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有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听讲座、参观;选题(与生活直接相关);组织课题组,定计划;研究;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研讨。
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五)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1.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4)评价主体互动化:
(5)评价内容多元化;
(6)评价过程动态化。
2.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
3.内容和目标——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1)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①学科学习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②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等。
其次,设计评价工具,如:学业成绩评价表、学习过程评价表和学习态度评价表。
再次,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通过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调查、访谈等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再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后.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六)、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