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2017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辅导:小学德育改革

时间:2017-02-28 13:21:00   来源:中大网校     [字体: ]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将于3月11日进行,请考生做好备考准备,迎接考试,小编在此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课程推荐:小编在此为大家中公网校课程,套餐、免费试听体验


【幼儿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小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中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小学德育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从而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小学德育改革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远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给人们的观念带来变化,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环境意识、心理承受力等的培养,必然被提到德育工作日程上来;另外,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互利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照章纳税观念等,也要被引入到新的德育课程中。同时,外来文化给我国的德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并进一步加大。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等,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学生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又需要不断提出或强调一些新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如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

(二)人文精神回归的深情呼唤

世纪之交,教育领域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是人类试图纠正科学主义教育对人的感情的漠视而倡导人文主义教育的结果。19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人类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科技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逐渐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并日益工具化,进而扩张为一种“工具理性”。学校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的王国,人文教育相对缺失,学校教育与儿童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相隔离,结果导致人格发展的苍白与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启发了学校教育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回归生活的深思与探讨。因此,当前学校德育改革要求在尊重儿童现实存在的前提下,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三)对我国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反思

我国小学传统德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促使我们进行德育改革的重要原因。传统德育存在问题表现在:

1.“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精神来看,学校德育的地位很高,甚至被提到了“为首”的高度。不过,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

2.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

德育政治化是一个反思性的概念,指的是“文化*”期间把德育窄化成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极端做法。时至今日,德育政治化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性的追求虽然在理论上受到批判,但其实际影响并未根本消除。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德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但考虑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如何从指导思想到德育实践,彻底抛弃德育政治化,实现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改革的一大难题,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3.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即期望学校德育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德育理论研究上,学者也认为德育有很多功能。这两方面很容易造成德育多能甚至万能的印象。但在小学的实际教学中,普遍感到德育的实效性偏低,德育无能。主观上和“应然”状态的德育万能,与实际德育低效、德育无能构成了我国德育的矛盾和问题之一。

4.“大德育”与“小德育”的矛盾

我国的德育观是一种“大德育观”,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大的方面。这种大德育虽然有管理体制和工作上的方便,但将各方面混为一谈,又带来许多弊端。其实,依据国外的经验,德育就是道德教育,不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内容,即“小德育”。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赞成这种“小德育”的提法。“小德育”和“大德育”的冲突如何解决也是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新东方网课推荐:2017年教师资格顺利课程!!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