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1、黄药眠(1903—1987),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黄药眠散文集》、论文集《批判集》,还有作品《面向着生活的海洋》、《沉思集》等。
2、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xx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xx届人大代表,全国第xx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xx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
3、伊瓦什凯维奇,J.(1894~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4、肖邦(1810 - 1849)全名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5、中文名:闻家骅
别 名:闻一多,亦多、多,字友三、友山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 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6、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7、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苏联俄罗斯女诗人。生于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学学习法律,但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诗人古米廖夫结婚,游历许多国家。曾加入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诗集《黄昏》。1914年发表诗集《念珠》,曾引起轰动。二十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1921)和《Anno Domini MCMX XI》(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2)。她的诗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普希金的创作技巧。卫国战争时期创作过爱国主义诗篇,如《起誓》(1941)、《胜利》(1942-1945)等。战后继续写作抒情诗,1946年受到批判。五十年代后期恢复名誉。晚期的诗歌有《没有主角的长诗》(1940-1962)和《光阴的飞逝》。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作品有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1964年获意大利国际诗歌奖,196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曾译过《离骚》和李商隐的无题诗。
1966年3月这位饱经风霜的女诗人因心肌梗塞病逝,结束了她77年的坎坷历程。
1、黄药眠(1903—1987),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黄药眠散文集》、论文集《批判集》,还有作品《面向着生活的海洋》、《沉思集》等。
2、刘白羽:男,1916年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文抗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部主任,新华社总社军事记者,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及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大军区副职。全国第xx届政协代表,全国第一、二、三、五、xx届人大代表,全国第xx届政协委员,中共八大代表,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xx届名誉副主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电影文学剧本《中国人民的胜利》(已拍摄发行)获1950年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散文《芳草集》获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1991年茅盾文学奖,长篇回忆录《心灵历程》获1995年优秀传记文学奖。
3、伊瓦什凯维奇,J.(1894~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4、肖邦(1810 - 1849)全名弗雷德里克.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5、中文名:闻家骅
别 名:闻一多,亦多、多,字友三、友山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1899(己亥年)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职 业:文学家、现代诗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 仰:马克思主义
主要成就:《七子之歌》
代表作品:新诗集《红烛》、《死水》
6、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7、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苏联俄罗斯女诗人。生于敖德萨一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曾在彼得堡女子大学学习法律,但她酷爱文学,尤其是诗歌。1910年与诗人古米廖夫结婚,游历许多国家。曾加入阿克梅派。1912年出版诗集《黄昏》。1914年发表诗集《念珠》,曾引起轰动。二十年代初期出版诗集《车前草》(19211921)和《Anno Domini MCMX XI》(拉丁文,意为耶稣纪元,1922)。她的诗多以短小精致的形式,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普希金的创作技巧。卫国战争时期创作过爱国主义诗篇,如《起誓》(1941)、《胜利》(1942-1945)等。战后继续写作抒情诗,1946年受到批判。五十年代后期恢复名誉。晚期的诗歌有《没有主角的长诗》(1940-1962)和《光阴的飞逝》。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作品有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1964年获意大利国际诗歌奖,196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曾译过《离骚》和李商隐的无题诗。
1966年3月这位饱经风霜的女诗人因心肌梗塞病逝,结束了她77年的坎坷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