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2014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下)

时间:2014-05-05 17:57: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二说明文

[复习内容] 说明的一般常识——对象、特征、顺序、结构、语言、方法及作用。

[复习目标]

1、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结构。

2、能辨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金点巧指]

1、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文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根据语言不同特色可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可分:实用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特征:

(1)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2)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3、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一般来说,说明事物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另外,事物说明文更多用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更多用的是逻辑顺序。

4、说明结构:

(1)总分式:总 → 分,分 → 总,总 → 分 → 总。

(2)并列式、递进式

(3)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2)主要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方向提示:

①下定义: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②分类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③举例子: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④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⑤作比较: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⑥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⑦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辅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6、说明语言: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的表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副词上。

(3)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要打破思维的惯性,不要只认为精确的语言或数据才是准确的(如确数),更应认识到有时模糊的语言和数据(如约数)会使说明更客观、更符合实际,更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一般而言,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和用图表时语言比较平实、简明;打比方、举例子、摹状貌、引用时语言往往比较生动、具体、形象。

[中考例析]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字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②汉字是人类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③汉文读物能用少的文字负载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字读物总是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字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⑥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处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2、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3、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④段画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5)“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的情景。

[解析] 第1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内容概括;材料信息筛选、提炼、再表述。

[复习目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金点巧指]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落

(1)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中心句和说明的内容。

(2)方法:如果有中心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同时注意说明文段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表述。

(1)过程:a、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b、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c、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2)“重要信息”具体指:a、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b、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映作者态度主张的内容;c、表述新信息的内容(新发现、新概念、新进展)等;d、对新发现、新概念等新的知识进行解说的内容。

[中考例析]

迷雾探踪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称为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雾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

大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的时候,大家肯定能看到锅上方总是有雾气产生,大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愈多,反之愈少。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大雾天气对交通影响很大,飞机不能起飞和降落,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河面、湖面和海面上航行的船舶等,都因雾天能见度差导致交通事故增多。另外,雾对农业生产也有危害,如果连续数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少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几十倍。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既然大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大雾呢?

针对大雾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工人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滴以提高能见度。雾可以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除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如机场跑道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 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水滴。三,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的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的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2002年12月,陕西就是曾通过播散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查,在第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后有小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到20米增加到300米。

1、请根据文意,用一句话给“雾”下定义。

[点拨]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要懂得什么是下定义,怎样下定义。

2、请认真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思路。

[点拨]本题是对全文行文趋向的把握,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各处的相关内容,并要精心组合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

3、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除暖雾的方法?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捕捉、筛选、理解、加工。

4、文章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中两种方法的作用。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开放性,注意与文章内容的结合。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感受、体会、推断、想像

[复习目标]

1、能在理解文段内容基础上,谈出有独到见解的感受和体会。

2、能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金点巧指]

1、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和想像,在此基础上发表独到感受和体会。

2、任何推测、想像、感受、体会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以客观实际为对照,以科学为指导,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

3、中考题式举例:(1)建议措施题 (2)标语拟作题

[中考例析]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后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

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3、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应是 ,这句话强调了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③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

5、文章第⑤段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改后将正确的填入下面的括号里。如果( )……那么( )……毕竟( )……

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萝卜操淡心”一语是个 语,它形象地说明了 ,请写出一个与“吃咸萝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语

7、阅读文章第⑦段,指出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含义:

例子:

8、仔细推敲文章结构,如果将文中的第⑥段调换位置,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前为宜?

9、请你以“地球与人”为主题策划一则有创意公益广告。

[解析] 第1题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不防从首段中找出总起句作答。第2题看看是否明确复指的内容。第3题的判定需承前启后,“太阳”,因为“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第4题务必考虑到限制的条件,答案并不过死。第5题考到关联词语,凭语感可知道前一个复句应为转折关系,由此得到下一句的结论。第6题直击熟语(俗语),熟语自有其妙处。第7题是要发掘句子的含义。第8题关乎文章的结构,商榷的结果还是放在第(4)段前适宜。第9题借题发挥,由选文的题材生发开,提出创意广告,足以实实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质。

三议论文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一)——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与归纳

[复习目标]: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准确寻找或归纳论点

[金点巧指]

如何准确寻找或归纳论点: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其次,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晰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是个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它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有时题目也可能是中心论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凭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不难确定某个概括性强的句子是中心论点,但是否准确无误,还需进一步验证。

一般来说,分析文章的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另外,分析题目时,要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面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就能找到论点。

[中考例析](2006年广东省)

不设防 王蒙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 ,二是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个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小计。靠小术占小利,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作势,言行不一,当场当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是要戴上假面具,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是缺点,弱点就是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别人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好的防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其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重要的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1)主张“不设防”,其理由有:

(2)根据④⑤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

不设防的核心:一是

二是

(3)语言富有特色。请你从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点评下面句子。

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

点评:

(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解析] 文章第(1)(2)题的解答都是根据对论点的理解,形成答案。第(1)题答案要点分布全篇,要整体思考,作答全面。第(2)题根据对论点的理解,反复推敲,选择合适语句表达。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二)——论据的认识、分析、补写

[复习目标]

1、学会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2、学会使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

3、能按要求补写论据。

4、学会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金点巧指]

1、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理论论据包括正确判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3、按要求补写论据。补写的论据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明力强,要答好这类题目,需要平时多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4、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的是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作者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中考例析]

在逆境中远离平庸

①生活的实践反复证明,人不能老是呆在顺境中,呆得久了就会满身长满惰性。逆境锻炼人,逆境更能造就人。“逆境出人才”,这样的事实已被历史和现实中的许许多多的人所验证。

②我就是从逆境中走来的,在我初学习写作的时候,由于生活贫困买不起需要的书籍和其他用品。比如信封,大都是从报刊寄我的信,或是别人收到的信件,我再帮助人家小心翼翼地拆启,然后再把信封翻过来用。没有书读,就到离家很远的一家工厂的图书馆去,在那里一呆就是一天。每天写作读书,感到极为充实。正是当时那种不利的处境,激发我产生了持久的抗争力,坚持写作,到今天我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而和我一样热爱写作的其他人,由于有了一份清闲自在的工作,结果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事无成。

③环境对人能否摆脱平庸非常重要。我曾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动物学家曾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的速度每分钟平均要比西岸的快出13米。对这些差别,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和属类都是相同的,饲料来源也完全一样。有一年,他在动物保护协会的协助下,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把它们分类送往对岸,结果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14只,而送到东岸的10只羚羊却只剩下3只,那7只全都被狼吃了。这位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了,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这样一群天敌。由此可见,好的环境却使羚羊变得弱小,而恶劣可怕的环境反倒给羚羊以强健。有了天敌便有了对手,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境状态。

④有了比较与参照才拥有自信,继而树立信念,坚定目标,仔细想想,大自然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

⑤常常听到有人唠叨着累,其实那是如意与幸福的絮语。有句人们如今爱说的话:“工作着是快乐的”,这又是对它的诠释。逆境和顺境同样是一种环境,一个可以培育信念,一个可能播种平庸。

(1)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的事实论据,不超过40字。

(2)作者在第④段说“仔细想想,大自然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请写一个事实论据证明这个观点,不超过40字。

(3)请写出两则名人名言、俗语或警语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解析] 第(1)题,论据概括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仍能很好地证明该论点;其次,用语力求简洁;另外,要特别注意字数的限定。第(2)题,①所写论据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④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小结:补写论据的题在近年中考中时有出现,大家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好能对不同类型的论据多留意多积累。请记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答案] (1)一位动物学家发现奥兰治河东岸羚羊比西岸的强健的原因是东岸羊群附近生活着狼群。 (2)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不畏困境,坚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长篇巨著《红楼梦》,光耀千秋。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三)——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

[复习目标]

1、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把握论证的结构层次。

[金点巧指]

本考点主要包括:

(1)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①举例论证(摆事实),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②道理论证(讲道理),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③对比论证,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为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④比喻论证,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考查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其次,论证结构主要还有以下三种:①并列式,就是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②对照式,就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③层进式,就是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另外,按表达方式来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呈现出“先叙后议”或“议——叙——议”的结构样式。

[中考例析]

学会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恒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中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地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请用“|”将本文划分为两层,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3)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4)读完这篇文章,如果你的朋友与别人发生了矛盾,你打算如何劝说朋友?(不少于50个字)

 

 

 

 

 

 

 

 

 

 

 

 

 

 

 

 

 

 

 

 

 

 

 

 

 

 

 

 

 

 

 

 

 

 

 

 

 

 

 

 

 

 

 

 

 

 

 

 

 

 

 

 

 

 

 

 

 

 

 

 

[解析] 第(1)题实际上是对论证结构的考查,是对论证结构的层次分析,①~④段是提出、分析问题,⑤~⑩段是解决问题。第(2)题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去考虑,而第④段突出的是它的论证方法。第(3)题着重从论证结构上去考虑。

[复习内容]:议论文阅读(四)——语言风格的体会

[复习目标]

1、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2、培养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的能力。

3、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

[金点巧指]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中考常见的题型为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同时,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各具特色,所以,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常见题型。

在近几年议论文阅读题中,开放性试题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

1、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2、 由阅读材料引伸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

3、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4、 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中考例析]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也有不少人,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个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惊人。

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有句谚语说得好:“晚秋的景色是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 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全的。世界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第二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 ,“彼”指的是

(2)第二段中加点的“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析] 第(1)题,答这种类型的题要注意前后关照,一般是承前指代,找到相关原话回答即可。第(2)题,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阅读时要应十分注意这一点。开放性试题在近几年议论文阅读中呈上升趋势,此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①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②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③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诗文,要求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自主评论;④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⑤联想想象型。

四散文考点突破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3、答题要点: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线索 (1)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线索常常是人、物、事、情、活动。

(2)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3)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1)考题形式

a.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b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2)答题思路:注意 审题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三、结构和主题

1、常见提问方式:⑴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⑵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答题思路:⑴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明确其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作用。①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②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⑵概括主题要抓住体现作品主要事件、反映作者情感取向的关键句。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往往在篇首)、过渡句(篇中)、抒情句(结尾)、议论句(结尾)、哲理句(结尾)等。散文主题的概括还可以采用理清段落的方法,梳理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从文章标题入手,围绕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等问题思考,也能很快概括出文章的主题。

四、品味语言

(一)词语含义

考题形式: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答题思路: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二)词语的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意

五、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考题形式:表达方式的作用。

(二)答题思路: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表达观点、点明主旨

3.抒情的作用 抒发感情、点明主题

六、表现手法

(一)考题形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答题思路:1.内容方面:托物言志、对比反衬、铺垫烘托、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层层深入 借景抒情

2.结构方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欲扬先抑、 承上启下、首尾照应

五感受并理解文学形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可以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也可以指一种意象,一种情境。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可以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把握人物性格。

2、可以从人物活动的特殊环境入手,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3、可以从情节发展入手(如:典型的事件、片段)。

4、还可以从抒情句入手。

三、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

《孔乙己》中有关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及其作用 《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2、动作描写

《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阿长与〈山海经〉》“吃福橘”: 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胳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着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范进中举》:……他爬将起来,又着手大笑道:“噫! 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在塘里,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问:选文加点的动词对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作用?

这段文字写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这几个动词极其生动地描写了范进看见报贴后心头顿生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生动地刻画了 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的知识分子沉迷功名、灵魂扭曲的形象。

3、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①《故乡》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语言的不同 ② 《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③《孔乙己》中有关孔乙己的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④《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4、心理描写:《后一课》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

常见的题型: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描写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5、细节描写:

《范进中举》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常见的题型:文中让你感动的是哪个细(情)节,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并加以品析。

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

德国人还在轰击……德国人还在开炮……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竟给震倒了。《蜡烛》

细节的魅力:一、表达真挚情感 二、推动情节发展 三、呈现人物性格 四、深化作品主题

6、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往往具有揭示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性格起源,暗示人物身份、地位等作用。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4)推动情节的发展;(5)突出文章的主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如:《孔乙己》第一段对酒店格局的描写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A“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B《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推动情节发展

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天边出现的龙挂。

4)突出文章的主旨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又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问: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渲染了悲剧气氛,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孤独之旅》: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描写的内容:描绘了暴风雨来临的景色;

描写的作用: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出杜小康害怕恐惧的心情;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为杜小康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作铺垫。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作品】

一、考试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作出简明的赏析或评价。

(4)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二、表现技巧:想象、联想、象征、衬托、对比、渲染、铺垫、照应等。

①想象   《沁园春雪》 须晴日,看……

②联想《天上的街市》 “街灯”——“明星” 

③象征、对比、衬托 《爱莲说》 (写菊花、牡丹有何作用)

咏物的散文往往都是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答题时首先考虑这一点。

④渲染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运用反复……渲染……

⑤铺垫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七小说的阅读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㈠ 人物

小说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细节描写。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怎样的现实生活。

㈡ 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的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它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的,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得到具体体现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通常由场面和线索构成。场面,指小说中被处理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是比事件更为具体的生活画面。线索,指把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线索既有一条也有两条。一是主线,一是次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

㈢ 环境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从广义上说,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三、小说的类别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微型小说或节选内容。它的特点是微、新、密、奇。微: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结构严密;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它以白描为主,语言简洁、精练。因此,具有较高的考查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文学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四、小说的考点:

(一)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1、题型有:(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二)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1、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2、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4、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5、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6、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三)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

1、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四)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1、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了……

(五)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

1、题型有: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2、解题思路:

   (1)、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3、常见的作用:(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点明主题。

4、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考点六:分析写作技巧

1、题型有: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

  (1)表达方式 ;(2)结构方式;(3)表现手法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4、考查内容

(1)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3)描写

  ①人物描写:

  常用方法: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②直接(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突显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

②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 社会环境描写

  主要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提供故事背景; ②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

       ④推动情节发展。

(4)结构安排:

  (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题目作用:

  ⑴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引发读者思考;⑵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用什么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⑶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⑷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是否行文线索,是否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

(七)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

1、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4、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 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