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周长比作我们的信仰,把面积看成我们几年来物质需求的增长。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崛起,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正在提高,然而正如那个圆一样,当它从寻找物质转变成寻找圆时,周长一点点被吞噬,正如我们的信仰在一点点地缺失。
周国平说:“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失。”是的。人们带着冷漠的表情像游魂一样行走;网络上的刀光剑影;舞厅里的灯红酒绿;人们绵里藏针,笔里带刀,钩心斗角……沉湎迷失像尘埃一样迷漫于各个角落。舒婷的诗写到:“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困惑了,难道刚从对神话的顶礼膜拜中倏然醒悟,我们就立即堕入黑与白的另一个极端,一如逻辑上的排中律?
当王朔骂骂咧咧掘鲁迅的坟茔时,一位支持者(好像还是位作家)说:“什么年代了,还搞伟人崇拜!”此人有非凡之觉悟(倘若人人有此觉悟,则大同世界可计日程功),我建议他把郁达夫也否定一下。郁达夫说:“有了伟大的人物的出现,而不知崇仰、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若伟人尚且不能崇拜,是否信仰之跫音已渐行渐远?我困惑了。
阿Q临死前有句豪言壮语:“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的忘却精神是他的祖传宝贝。我疑心灵魂的缺失是因为忘却精神已进化得淋漓尽致。
几十年的光阴磨灭了许多,也洗涤出许多。
当影星赵薇穿着印有日本海军旗图案的服装在纽约街头作秀时,我们能仅仅责备她吗?她的无知不正是我们的无知吗?她的忘却不正是我们的忘却吗?
我在另一些事中坚定了我的想法。
日本至今不愿忏悔,冈森正宏公然为东条英机等甲等战犯辩护,小泉首相每年都要参拜靖国神社,并得到近半数民众的支持。而同在欧亚大陆,在以色列*受难者纪念碑前,德国总理毅然下跪,德国民众带着小孩进行教育。
在对比中我感到荒凉。日本竟能在谴责的口水流淌成的河流中安然泅渡!是否我们该想想自身的问题?为何庞大的中华无法显出令人振慑的魄力。
我在作家张抗抗的《沙之聚》中找到了答案:当风渗透沙子,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沙子便走动起来,舞蹈起来,终完成它(鸣沙山)的屹立。
人心之聚正如这沙之聚,信仰就是那渗透沙子的风。一盘散沙,何以有威慑力?
看着那规范、稳定、大面积却短周长的圆,我又想起了红柯所说的:“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长个子。”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让灵魂在场,让民族重塑血气?我依旧困惑。
阅卷老师点评
南安一中高级教师、2005年高考作文阅卷组小组长陈兴利:
今年作文的平均分是44.24分。今年作文题是能够应用图形加文字的形式来命题,打破应试作文命题的模式。走出单一话题作文形式,注重对材料的感悟,与目前课改精神是比较相符的。两个图形内涵比较丰富,能联想到比较多的东西。
这个题目的难点是:学生对题目的审查要细致,要从抽象图形中提取出意义,从两个图形的差异入手,并且能结合历史的、现实的人和事来寻求途径进行叙述。
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大体上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思维比较开阔,联想能力也比较强。其次是能够应用课内课外所学的知识来充实文章的内容。95%以上的考生都能完成900字的任务。从写作体裁来看,议论文多,散文和记叙文相对少,也有寓言故事、诗歌、剧本等多种体裁出现。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堆砌材料的比较多。学生备考前会搜集很多作文素材,有的材料只是生搬硬套,在考场上没有经过消化就写了出来,材料本身和主题无关,有一些甚至还有套题的嫌疑。这样的卷子很可能被打入四等卷的行列。2.只是单方面进行阐述,比如侧重写圆,这样写容易偏题,没有考虑到两个方面。3.文字华丽花俏,哗众取宠。很多学生在作文前加了“题记”,内容又与正文毫无关系,显得不伦不类。
考生在写作文时,要注意提炼自己的观点。学生手中有十几个省市的优卷作文,看多了,就容易去套题而失去自己的观点。今后语文教学要注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华丽,好文章不是靠形式写出来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的学生求变求异,写古文,写诗歌,还有写金字塔结构的诗歌,内容却不知所云。
下面我主要对两篇文章作一下点评:
《执子与通子》这篇文章,内容充实饱满,文字流畅,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切题很快,作者通过联想,把两种不同处事风格、生活方式的人进行比照,展示他们的各得其所、各有所长,观点比较辩正。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大胆想像,收尾很有力度,让前面的分析得到升华,切合题意,中心突出。
《两份病危通知单》这篇文章整体构思新颖别致,虽然“病历”这种形式考生在练习册中也见过,但作者能把抽象的图形形象化、具体化,给人活生生的感觉。通过医生治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也是代表了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含蓄又有深度。这篇文章的缺点是结构单一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