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顾名思义,就是指蔬菜价格过低,使单位面积蔬菜的市场收益等于或小于单位面积蔬菜的投入,令农民“白忙活”或“血本无归”,严重伤害到菜农的利益。
2011年4月16日上午,山东39岁的菜农韩进自缢弃世,留下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其自杀的原因是6亩田,1万余元资金投入,两三个月持续劳作,换来的竟是8分钱一斤的伤心菜价。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菜贱伤农”的关注。
古往今来,因为产销脱节、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等原因,菜贱伤农的事情时有发生。与此类似的还有谷贱伤农、棉贱伤农、茧贱伤农等。因为涉及农民收入、农业增长和农村稳定,此类问题一直是农民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在暂时没有实行保险的情况下,政府应动用财政资金对滞销蔬菜实行保护价收购,或者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以尽量减少菜农的损失,维护菜农利益。对蔬菜进行成本价格指数保险,将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既保障市场供应,平抑菜价,又减少菜农损失,调动菜农种菜积极性,统筹兼顾市民和菜农利益。
为解决流通环节过多的问题,商务部最近发出多项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直接采购“卖难”蔬菜,加强落实“农超对接”,进一步维护蔬菜市场的稳定。
§相关评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安玉发:目前部分蔬菜价格低迷、出现滞销,主要由于去年蔬菜价格走高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一定的生产周期,扎堆种植的蔬菜集中上市导致。这本是正常的市场波动,但是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增加种植面积,加剧了这种波动,“无论是给生产者的补贴,还是消费者的补贴,都不足取。”来源:《新世纪》周刊 《菜贱伤农彻底真相:政府行为严重干扰市场信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对于卷心菜等低价菜来讲,流通费用占总费用比很高,这可能会使中间商更愿意运贵一些的菜,越便宜的菜越没人运,造成“菜贱伤农”。当然,长途运输成本确实存在压缩的空间。我国的长途公路运输去程超载、返程空载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成本要高2倍以上。“蔬菜是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各环节都很难获得暴利。”范剑平说,如果有谁会获得垄断性利润,那可能就是高速公路,但是,这两年高速公路又开设了“绿色通道”,对蔬菜免费,结论并不成立,“一定是有一种体制,浪费掉了这些资源,造成了‘菜贵伤民’。”来源同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秦中春:当前的菜价波动主要是季节性的原因。鲜活农产品季节和年度波动都很大,如果上一年价格暴涨,就容易导致下一年供给过剩,价格自然就会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解决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积极推进仓储物流平台建设、让产销一体化的农业合作社有效运转,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出路。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力推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副产品仓储平台,可帮助农户在菜价偏低时,以较低的价格储存。等到市场价上涨后,再逐步向市场供应。但目前中国生鲜农产品的仓储体系薄弱,政府重视和支持不够。来源:《新世纪》周刊《菜贱伤农彻底真相:政府行为严重干扰市场信息》
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完善对各类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支持,让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谈判能力,降低市场风险。
§命题切入点
此热点主要以综合分析题型出现,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度,也可能借助解决问题的题型来考核考生的应急应变能力。考生在回答此类题目的时候,应注意全面分析。
热点延伸1:菜贵伤民
近来,白菜、芹菜和卷心菜等蔬菜价格暴跌,白菜4分/斤、卷心菜5分/斤。甚至几百吨蔬菜全部烂掉也未必有人要,最后只能开推土机直接铲光,有菜农因亏本而自杀。但蔬菜从菜地进入终端,价格却涨了十倍以上,市民丝毫感受不到菜价便宜了。
对于居住在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居民来说,在感叹菜农自杀之余,更多的是迷惑和不解——在经历了去冬农产品价格疯狂上涨之后,今春蔬菜价格刚刚有所回落,但包括蔬菜等食品支出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不同于欧美人,中国人吃饭讲究营养均衡,可以一天不吃肉,但不可一日无青菜。再说,加瘦肉精的猪肉、猪肉抹牛肉膏变牛肉等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与吃的肉有关,看起来如今食素是个不得已的选择。可问题来了,当民众去农贸市场买菜,却惊奇地发现如今菜比肉贵。一般来说,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这两个现象只会出现一个,但如今两个现象却同时出现。
点拨 商务部曾经做过跟踪调查,最后发现,蔬菜从田头到市场,近10倍的差价主要是由于运输成本、存储成本等各种因素累积而成。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多次提出要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一些生产流通环节长期存在的难题,比如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持续升高等,给蔬菜生产者和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现在的农贸市场还没有完全公益化,蔬菜进农市或者超市,这个过程的提价是相对比较高的。热点延伸2:农民“被上楼”
据人民网《今日关注》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有的地方突破指标范围,甚至无指标而“挂钩”,违背农民意愿,强拆民居拿走宅基地,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产生的“新生活”。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发生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