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成语故事有哪些(精选20篇)

时间:2024-11-26 15:08: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婴幼儿# #成语故事有哪些(精选20篇)#】小朋友们、大朋友们,当古老的中华文明画卷徐徐铺展,成语恰似那画卷上一颗颗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千年传承的智慧光芒,串联起历史的深邃脉络,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印记与处世哲学。®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篇成语故事。这些成语故事,短则寥寥数语,长不过洋洋百字,却似一把把神奇钥匙,解锁尘封历史,展现古人生活百态,折射处世之理、品德之要、智谋之妙。它们历经岁月淘洗,口口相传至今,从市井街巷到学堂书斋,沉淀为民族语言精华。让我们伴着想象的翅膀,沉浸故事之中,汲取传统文化滋养,在趣味与启迪中酣然入梦、茁壮成长,现在,故事之旅正式启程啦!

1.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一

  南柯一梦

  【释义】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典故】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娑,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大方,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惊,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日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2.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二

  平步青云

  【释义】

  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典故】

  魏国有一个叫范睢的人,他想说服魏王重用他,可惜却没有适当的机会。有一次,范睢随须贾到齐国去,齐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便送了许多金钱和礼物给他,这让须贾十分嫉妒,回国后就禀报宰相,说范睢私通齐国,宰相听了就叫人把范睢抓了起来,还把他打得遍体是伤,最后还是他装死才被门人救出来。

  他一直躲在一位好朋友--郑安平家里,后来,郑安平把他介绍给秦王,秦王让他做了秦国的宰相,范睢便主张攻打魏国,魏王知道后很害怕,就派须贾去求和。须贾来到秦国宰相府,对范睢叩头说:我没料到您靠自己的能力,平步青云,如今做到宰相职位。我犯了死罪,请把我送走吧,我再也不参加各国的事,如今我的生死全在您的手上了。

3.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三

  任人唯贤

  【释义】

  贤:有德有才的人。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

  【典故】

  “任人唯贤”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4.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四

  拾人牙慧

  【释义】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浩)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

  殷浩很有学问,他爱好《老子》、《易经》,并能引经据典谈得头头是道。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拾人牙慧”这个成语,比喻抄袭或改头换面地套用别人说过的话或写的文章。

5.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五

  及瓜而代

  【释义】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典故】

  左传里面有篇记载: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戌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瓜而代的故事是这样的:齐襄公为了防备周兵,派连称和管至父带兵去守卫葵丘这个地方。两位将军临走前小心的问:“什么时候可以调回来呢?”

  这时候,襄公正在吃瓜,就随口说:“现在是瓜熟的季节,等明年这个时候,就派人去代替你们两位好了。”过了一年,两位将军吃到了新瓜,想起了襄公去年的话,就派人带着瓜去献给襄公,提醒他期限已经到了,并且趁机请求派人来代替屯守葵丘。不料襄公听说他们要求调回,反而生气的说:“叫人代替,必须出自我的主意,怎么可以自己随便请求呢?再等候一次瓜熟好了!”两位将军到了这个时候,都忍无可忍,就愤怒的领兵回到了国都,把襄公给杀了,并且另立了公孙旡做了齐国的国君。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以吃到新瓜为代替期限的这个情节,把任事期满,换人代替,就叫做了“瓜代”;同时把某件事情,到了一定的期限,就会有人代替的情况,叫做“及瓜而代”或者是“瓜代之期”,也可以简称做“瓜期”。

6.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六

  贾人渡河

  【释义】

  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告诫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

  【典故】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7.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七

  披坚执锐

  【释义】

  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典故】

  “披坚执锐”这则成语的“坚”是坚固的铠甲;“锐”是锋利的兵器。比喻手执武器,投身战斗。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夫被(即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被秦大将章邯攻灭后,项梁和项羽便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继续与秦军作战。项梁因作战胜利而骄傲自满,被秦军打败,死于军中。

  章邯打败楚军后,又去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章邯指派的王离、涉间的军队团团围住。怀王对此很着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怀王还将卿子冠军的称号授于宋义,命他统率其它各军。

  宋义把军队带到安阳后,接连四十六天不进军。项羽对他说:“如果秦军已将赵王围在巨鹿城里,我军应迅速渡河,赶到那里来个里应外合,必定能大破秦军。”

  宋义摇摇头说,说:“不行。牛虻固然能惹牛,但不能咬死虱子。如今秦军攻赵,就是取胜了,也已经筋疲力尽,我军可等它疲惫不堪时进兵;如若秦军不能取胜,让它胶着在那里,我军可乘机西进把秦国攻下来。所以,还不如让秦、赵两军打下去。说到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冲杀敌军,我宋义不如你;而坐在这里运用计谋,你可不如我。”

8.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八

  犬牙交错

  【释义】

  错:交叉,错杂。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典故】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候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的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9.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九

  前徒倒戈

  【释义】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典故】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兵计伐商纣王,各诸侯国纷纷响应。讨纣大军连克许多商朝城池,在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召开了誓师大会,列举了纣王的种种罪状。此时,商纣王正在和妃子饮酒取乐,忽然听到周武王进攻的消息,慌了手脚,匆匆率领七十万大军赶到牧野迎战。可纣王的前锋部队等战斗一打响,就倒转矛头,反戈一击,结果商军大败,血流成河。纣王逃回朝歌,知道大势已去,末日不远,就点火自/焚了。商朝就此灭亡。前徒倒戈:军队背叛,调转枪口攻击自己。

  《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0.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

  一薰一莸

  【释义】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有好几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娶自贾国,没有生子女;另一个妻子,本是他父亲的妾,名叫齐姜,太子申生便是她生的,还生了个女儿,嫁给秦穆公当了夫人;另外,他又娶了戎国的两个姑娘:大的姓狐,生下公子重耳;小的姓允,生下公子夷吾。后来晋国攻打骊戎,骊戎国君为了求和,把女儿献给了晋献公,这就是骊姬,骊姬生下了公子奚齐;骊姬的妹妹作为陪嫁,一同嫁给了晋献公,生下了公子卓子。

  这样,晋献公公开合法的妻子就至少有这么6个。晋献公的家庭,却并不因此而幸福,相反,这些姬妾们,为了争宠,为了都想当正式夫人,都希望自己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以便获得国君的继承权,她们经常勾心斗角,互相嫉妒,乱成一团。

  骊姬是最得晋献公宠爱的,她花言巧语,要求晋献公立她为夫人;还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造谣中伤,说别的公子都不好,只有奚齐最可靠,要求立奚齐为太子。据《左传·僖公四年》载,晋献公听信了骊姬的花言巧语,果然打算立她为夫人,便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先请卜人来占卜一下,问:立骊姬为夫人将是凶是吉?这卜人不是骊姬一派的,占卜的结论是“不吉”。晋献公很不高兴,再问筮者,叫他也算一卦,筮者算的卦却是“吉”。晋献公高兴了,笑道:“按筮,不按卜。”卜人不同意,说:“筮不如卜,应当按卜。况且我还卜得了这么几句:‘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就是说:专宠的结果必然导致变乱,而且将会夺去您的肥羊(指君位);所谓一薰一莸,就是一香一臭,也就是一正一邪,要是让邪气上升了,那么,十年之内还不一定能消除得了它的恶果。)所以,您千万不要按筮者算的卦办事!”可是晋献公到底还是立了骊姬为夫人。后来更进一步听信骊姬,逼死申生,逼走重耳、夷吾,闹得个乱七八糟。

  上述故事中说到的“一薰一莸”,后来成为一句成语,比喻一善一恶。晋代学者杜预,对《左传》是有专门研究的,据他说:“薰,是一种香草;莸,是一种臭草。香草代表善,臭草象征恶。”

11.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一

  郢书燕说

  【释义】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典故】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12.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二

  下里巴人

  【释义】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典故】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这两个成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常常在一起对比地使用。

13.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三

  羊质虎皮

  【释义】

  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典故】

  在所有的动物中,以羊最为驯良,常常会受到其它别种动物的欺侮;而最凶恶的,应该是老虎了。后汉书里曾经有一种比喻:有一种人,本来是羊一般的素质,却喜欢扮成老虎威猛的样子,从外表看,这种人虽然像一只老虎,但内心仍然像羔羊一般的懦弱,当他遇到豺狼的时候,便会感到恐惧,而不再像一只威猛的老虎了。

  这个典故,被大家用“羊质虎皮”这句话来形容,表示外表好看,里面却空虚而不实际的意思。比较简单而完整的解释是这样的:用来比喻蒙上一层虚伪欺人的外表,而实际却是一个空虚无力的人。

  这句成语应用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像市井中的无赖,平日作威作福,专门欺侮善良的人,等到被欺侮的人忍无可忍,要和这个无赖拼命的时候,无赖反而畏缩逃走,这种欺善怕恶的无赖,就可以说是“羊质虎皮”的人。

  “羊质虎皮”的人,虽然表面凶恶,实际上不过是一只纸老虎;但这种纸老虎比真老虎还要讨人厌,还要凶残。所以,“羊质虎皮”都是形容坏的,被否定的人。

14.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四

  闻雷失箸

  【释义】

  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典故】

  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因此,多少天来,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庸碌碌,常常在菜园子里消磨时间,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现在,曹操竟当面把自己说成是英雄,他不觉大吃一惊,连手中的匕箸也吓得掉到了地上。恰巧,这时正好突然响了一个霹雷。刘备乘机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匕箸都失落在地。”

  刘备知道曹操对自己的看法后,便决心参加董承等人谋划的诛杀曹操的活动。但尚未等到他们动手,已被曹操发觉,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等都被诛杀。只有刘备和在外地的马腾漏网。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闻雷失箸”这个成语,比喻内心惊慌,巧为掩饰。后亦比喻一场虚惊。

15.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五

  刎颈之交

  【释义】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典故】

  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16.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六

  首鼠两端

  【释义】

  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

  【典故】

  这句成语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西汉武帝时,王太后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田蚡。他靠着王太后的势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权。田蚡是个卑鄙阴险、骄横自私的人物,因为有王太后这座靠山,加之汉武帝当时还年轻,所以他胡作非为,骄横奢侈,营私舞弊,随意诬陷自己所不快的人。田蚡向窦婴要城南田,窦婴不给,又听说灌夫也替窦婴抱不平,由此跟灌夫和窦婴结了怨(窦婴和灌夫都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了功的大臣)。又因为灌夫掌握着田蚡贪/污受贿的事,所以田蚡欲将他和窦婴置之死地。

  有一次,田蚡结婚,王太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便下了诏书,吩咐诸侯、宗室、大臣们都到丞相府去祝贺。窦婴和灌夫也去了。酒席上,灌夫因向客人敬酒遭到冷遇,气得破口大骂起来。为此,田蚡拘捕了灌夫。此事闹到了武帝那里,武帝便召集大臣们来研究。窦婴坚决反对对灌夫治罪,有的大臣则赞成治罪,有的惧伯田蚡的威势,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御史大夫韩安国说:“灌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了大功,虽说酒后闹/事,但没有死罪。可丞相说他不对,也有道理,究竟如何处置,请皇上定吧!”

  罢朝以后,在皇宫门外,田蚡招呼韩安国坐他的车子,而且很生气地说:“我和你一起对付(窦婴)这个秃老头子,你为何迟疑不决(首鼠两端)?”

  后来,田蚡想法害死了窦婴和灌夫。不久,他自己因内心恐惧惊吓而死。

  “首鼠两端”,是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的意思。《埤雅·释虫》中说:老鼠性多疑,走出洞外时,总是左顾右盼,畏首畏尾,故称“首鼠两端”,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迟疑不定或动摇不定。

17.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七

  死不旋踵

  【释义】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典故】

  “死不旋踵”原作“死不还踵”。这个成语,原出自《淮南子·泰族训》。原文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意思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的学生有180人,他们都是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至死也不会回头的人物。

  《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传》里记载着“死不旋踵”的故事。东汉桓帝时代,宦官专权,与大官僚集团斗争十分激烈。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头子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现在河南省沁阳县)县令,贪赃枉法,凶暴残民,甚至杀戮孕妇。张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惩罚,于是畏罪逃到张让家里,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内。李膺知道这个情况后,亲率役卒,冲进张让家里,砍破屋柱,把张朔捉来杀了。张让向桓帝告状,桓帝召李膺进宫,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把张朔处以死/刑。李膺回答说:“现在我到任已经10天了,怕犯了积压案件的过失,想不到竟得了办案快的罪名。我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但我并不惧怕(原文是“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请宽限5天,让我把那些坏蛋惩办完,卸了任再来受刑。”桓帝听了,回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司隶校尉有什么过错?”

  “旋踵”是转动脚后跟,即后退的意思,有时也比喻时间很短。后来,人们引用“死不旋踵”这个成语,来比喻不避艰险,即使死也不后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

18.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八

  曲高和寡

  【释义】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典故】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19.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十九

  尸位素餐

  【释义】

  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典故】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里: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

  有些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它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有些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绩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凭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什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20.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二十

  三迁之教

  【释义】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典故】

  孟子名珂,是我国战国时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是个很有教养的妇女,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出滨、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于是,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哭啼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没有出息,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城里没有墓地,孟子再也没有玩埋死人游戏的环境了。于是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开始,孟子还能静下心来读书,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来。原来他家处于闹市,打铁声、杀猪声、喊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又和小伙伴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在这个地方居住,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

  学宫那里的环境果然不一样,经常书声琅琅,一派读书气氛,孟子果然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即周代传下来的有关祭祀、朝神等的礼仪)的,回到家里,竞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不禁板起了脸。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顿时眉开眼笑。不久,她将孟子送进了学宫,系统地学习《诗经》、《尚书》,长进很快。后来。孟子终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名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