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一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①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②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③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④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⑤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2.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二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是由宪法赋予的,各州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②中央集权原则: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国防、外交等一切大权,形成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分权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④民主原则:总统、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并有任期限制,对选民负责。
⑤宪法至上原则: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
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三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渐进性、创新性、延续性、妥协性。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仅扮演仪式性角色。
③议会是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
④首相和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⑤以和平方式完成权力过渡。
4.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四
英国《大宪章》的评价1.积极:
①限制了王权,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大宪章》被用作为争取权利的法律依据,并被确定为英国宪法性文件之一。
2.局限
①《大宪章》是英国主张地方分权的贵族同中央王权斗争的产物;
②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并未改变农民的地位。
5.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五
雅典民主的特点1.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直接民主;④公民意识;⑤法律至上。
2.评价:
①激发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②为后世民主提供宝贵借鉴;
③推动雅典文化艺术的繁荣。
④民主范围有限,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⑤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6.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六
中国地方层级嬗变体现的规律①中央集权是主因。地方权力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
②主线是沿袭与变革。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③特征是下稳上动。县级相对稳定,县以上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影响而震荡变动。
④财政改革是重要因素。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和重要内容。
7.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七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②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③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④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增强。
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8.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八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②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③宰相职位设置由实位撞向虚位;
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九
三省六部制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③三省宰相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④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10.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
西周分封制的评价1.积极:
①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②扩大西周统治范围,开发边远地区。
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2.消极:
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
11.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一
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②家国一体;
③等级制度鲜明;
④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12.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①积极:是中国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1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三
政党政治的形成条件和影响1.形成条件
①辛亥革命*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③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2.影响
①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开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有利于中国政治近代化。
②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③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制度保证,终名存实亡。
3.失败的原因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14.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四
三三制的意义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③与国民党一党专政形成鲜明对比,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5.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五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16.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六
清末新政的影响①政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有利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
②军事: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练兵方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强化封建国家机器,便利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斗争。新军后来兵为将有,推动近代军阀崛起。
③文化教育: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④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推行新政增加税收,加剧了人民的负担。
17.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七
九品中正制的特征及意义①从产生背景看: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适应了汉末曹魏初期政局动/乱,士人流移的社会背景。
②从举士举官看:举士举官不分,是选官原始性的表现,九品中正制举士与举官分离,意味着选官制进一步完善。
③从选官权属看: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士族。
④从历史地位看: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18.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八
汉代后期察举制衰落的原因①政治基础:中央集权衰弱,豪强势力兴起,地方舆论被豪强士族垄断,中央在地方的选人权沦丧。
②社会基础:汉末动/乱,人口流徙四散,察举依赖的乡里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③制度本身:察举制后期存在察举不实等弊端。
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十九
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影响
①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②推动儒学发展: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③提升行政效率: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④推动世界文明: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
重才轻德: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
官本位思想: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
禁锢思想: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强化控制: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
20.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 篇二十
中国古*核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
①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
②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
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
④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⑤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
⑥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2.影响
①有利于发现、提拔德才兼备之人,激励官吏忠于职守、勤勉为政。
②考核中也存在长官意志、官/官相护、流于形式、考核失实、宽严不公、不论成绩唯凭年资等吏治荒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