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位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泉城》、《九寨沟》、《故乡诗情》和《木樨雨》,全部是写景的文章,景致形貌优美,段落划一,非常得当儿童学习《故乡诗情》处于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足可见其承先启后的紧张作用。
这是一篇形貌荷兰故乡美景的散文。形貌了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故乡风景:葱茏的草原,好坏花牛,乳白色的绵羊,玄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冷静挤奶的人,平静安定的夜晚,闪耀的灯……优美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故乡画显如今我们眼前,洋溢着平静清闲的情趣,全文好像是先容荷兰的影视风景片的教学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抒发了作者对荷兰故乡风景以及自由宁静生存的向往之情。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一节课的精髓和灵魂。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阶段目标,结合本册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识会写本课9个生字,只识不写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课标对应目标: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一个总目标,三个学段要求的层次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第二学段是“用……”,第三学段为“能用……”。三个学段螺旋上升,逐层提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所以制定“正确、流利”的目标,将“有感情”放在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中完成。)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这样,就构成了识字、读书、理解三位一体的三维教学目标网络,便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法
学生是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表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上课伊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舒缓的音乐,优美的视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兰……达到“课未始,情已生”的效果。
2、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本节课我重视朗读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觉能动性,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正音,读中把握内容,读中理清层次,读中体验美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风靡全国,影响深远,就在于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画面:画面中有运河、草原、郁金香、奶牛、骏马、长毛山羊、灯塔┄┄同时配以清远悠闲的音乐。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
再者,《田园诗情》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创设情景渲染,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作者在荷兰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充分地、自由地与文本对话,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同时有利于在朗读课文中初步感知)
(三)师生互动,检查自学情况
孩子初读之后设计一个形势新颖的闯三关来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第一关老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关,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理解词语。第三关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相机正音,指导读通读顺,初步感知各自然段内容。这三关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体现了学习的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我着重指导学生写好易错字“顽”和“肃”,以一字带多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四)诵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情”
1、听课文录音(或自由诵读),在自己认为具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或优美的词句下画线,不懂处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先美美地读一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第二学段的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让学生尝试练习美读课文,是为下节课分散难点。)
(五)课堂小结
老师豪情形貌:“广阔无垠的草原,仪态端庄的奶牛,自由驰骋的骏马,悠然得意的羊群,荷兰的牧场就如统一幅幅满盈诗情的故乡风物画。下节课,我们将继承通过诵读去咀嚼那边奇特的故乡诗情。”这样的竣事语既总结讲堂,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到达“课已尽,情未了”的结果。
四、说板书计划
有人说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是课文英华的表现。本节课我偏重板书课文的布局,引导学生掌握“总—分—总”的某篇布局的要领,这样板书函洁扼要,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为学生的习作有用导航。
2.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二
【说教材】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6、板书设计:
(美) (宽) (大) (窄) (奇)
金华城 罗甸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7、布置作业:尝试背诵第四段。
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这篇课文讲得是在武器高度发达的今天,长城砖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是世界上低下,无能、可怜的砖,有一天它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它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本文思想教育内涵丰富,融爱国主义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为一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进一步训练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这一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从文中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文的重点是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难点则是让学生明白课文所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情境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教学思路如下:
创设情境,设疑——自读自悟 ,质疑——小组合作 ,解疑——师生互动,释疑——回顾内容,悟情。
2、学法
结合教法,根据本篇童话生动有趣,含义深刻,但不易理解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又适时地予以点拨指导,学习步骤如下:
初读课文——发现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讨论——汇报交流——反思领悟。
三、说课前准备和资源索引
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为我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其中丰富的教师备课上课素材为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教学适当合理的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在上《长城砖》一文前,我先从中央电教馆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有关该课的备课资料和媒体素材,这些素材直观形象,对于创设情境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上网查找有关长城砖的资料,将这些素材整合成本课的教学课件。还让同学们在课外收集有关长城和长城砖的资料,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设疑
“兴趣是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播放一段从资源服务系统中下载的长城美景以创设情境,再出示长城砖和红砖的对话。我适时地激发兴趣:“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自以为无能、低下、可怜的长城砖,居然被人们掀下来,送上飞机,来了奇妙的旅行,在旅行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从有趣情境中顺利地将学生导入新课的教学中。
2、自读自悟,质疑
接着,我引导学生首先通读阅读提示,明确探究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快速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结合阅读提示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小组合作,解疑
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潮流,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此,我校语文创新教学所倡导的“串疑导学法”就是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自己解决问题,善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先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再合作探究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把一些基础的问题,如自惭形*、妄自菲薄、神采飞扬等词语的理解在同学们的自主探究中迎刃而解,而那些不能理解的问题则请求同学老师帮助。这样,在融洽而充满鼓励的合作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无疑是佳的,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
4、师生互动,释疑
通过小组交流解疑,剩余问题的焦点很自然地就集中在促使长城砖思想转变的原因和如何认识到要自尊自信的道理上。这时我并不先直接解决问题,而是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经常主要的教学形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朗读让学生释放情感。在指导朗读之前,为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我先播放了一组长城美景图片。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让学生注意一些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词,试着读给同桌听,看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放声朗读,读给大家听,要把热爱、赞美之情在朗读中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我还特别注重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懂得课文中人物的身份、心情和性格,体验文中人物的心境,并以现场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以所读角色身份谈参观后的感受,例如:大学教授激动的心情,华侨老夫妇的自豪与爱国等等……通过诵读悟情与发散思维,答案就在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和有趣的语文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从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想象力和个性化理解能力。
5、 联系实际,悟情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小明连续两个单元测验都不及格,禁不住垂头丧气地说:我真没用,肯定不是块读书的料。如果你是小明的同桌,你要怎么劝服他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为小明出谋划策,鼓劲加油,这时我因势利导,布置以下课外活动任务:
6、课外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后一句话的?你也有过“妄自菲薄”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样克服的?
(2)搜集交流有关自尊、自信、自强的事例,以“朋友,你要自信”或“抬起头来,前进!”为题开演讲会。
五、说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围绕长城砖的思想转变过程即由“自惭形*”到“自尊自信”的转变,突出转变的原因是赞美,点明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才能自尊自信自强的道理。
六、说教学预测
本文的教学,我始终以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巧妙设疑,激趣导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和进行语文实践的兴趣,合作学习,朗读妙悟,理解了课文内容,进而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但是由于本人的经验和水平有限,本课教学设计还需要不断改进,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
4.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四
说课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组第20课《花的勇气》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到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两条线索非常清晰。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花的勇气》是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在学文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简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我采用整体感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通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第二课时为品读课文,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积累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感悟、导入课题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以让学生结合前面的课文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从而直接引出本课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四年级学生对于生字已经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生字这部分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可以提前预习,在课中进行检查,扫除字音障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略读课文以自学为主,但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自学任务,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能给学生一个向导的作用,让学生不至于盲目地学习。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为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我用分读课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读中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样,学生能做到有目的地读,读中有所感悟。
五、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围绕“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中心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运用“读——划——议”这一方法自学,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然能够很快地、很乐意地投入到合作学习当中,其学习激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的氛围也更浓厚。
六、总结全文、提升拓展。
本课时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读中感悟,也因此能积累语言,加深对“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句话的理解。
5.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 “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感悟品质
1.师释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体会离别之情。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5.学生感情朗读全诗、背诵默写本诗。
6.归纳主旨:《芙蓉楼送辛渐》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四)学习古诗《塞下曲》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
2.解诗题,知诗人。师释题:“塞下曲”是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3.看注释,解诗意。课件出示注释,学生探究诗意。
师:谁能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学生举手回答,师相机补充。)
4.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5.归纳主旨:《塞下曲》描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情景,气概豪迈,赞美了守边将士慷慨出击、不怕环境的恶劣,随时准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古诗《墨梅》
过渡:我们感受了边塞的苦寒,现在请大家来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梅花图)
谈话引入:梅花真美呀!提起梅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词语?(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不畏严寒……)
接下来我们就随着诗人王冕,一起感受梅花的高洁。
板书:墨梅
1.解题,知诗人。
(1)出示墨梅图。师引导:为什么称它为墨梅?学生由图探索发现。
(2)师:对作者王冕大家了解多少呢?谁想来介绍他?(课件出示王冕简介)
2.正音,明诗意。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生齐读。
3.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思考:王冕笔下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探究品格。重点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小结:王冕正像这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弥漫在天地间的,不仅是梅花的清气,更是王冕的清白正气。
6.体会写法。师引导:“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既是说梅花,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诗人一语双关,借墨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7.归纳主旨:《墨梅》中诗人借墨梅言志,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坚持简洁明了,条理鲜明,重点突出。结合单元学习主题,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帮助学生把握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高洁品质。
6.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绝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时,处处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间接体现。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屏息凝视、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胆子、开辟、遭殃、责打”等词语。其中重点是“任凭、丰富多腔、开辟、屏息凝视”。难的是“屏息凝视”的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猫的古怪性格,小时侯的可爱,体会作者对花猫的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一)能力目标
1、在“猜”中继续练习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猜中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3、学习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猜——猜中有比较
猜中结合上下文读书——发展与创新是我们的课题,也是新课标的核心所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题。借助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我在平时大胆地尝试。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猜”字。“猜”既是本节课的教法,也是学生的学法。猜没有问答那样严肃,要求一板一眼,必须正确。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似乎都要求答出正确的答案,心理压力较大,学生思维受到一种目的的限制,放不开,个性得不到张扬,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创新性得不到良好训练,与我们创新的主题不相符。
猜常用于各种游戏之中,识字教学中也常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应用,有很多好处。猜的形式较多,师说生猜,生说师猜,生说生猜(小组进行,全班进行)。猜的内容包罗万象,猜字词的理解,猜句段的理解归纳,猜思想感情的把握,猜体会到的写作方法,猜未弄懂的问题……无论那种形式,无论那种内容,学生都是在一种比较开放的,比较轻松的交流环境中进行阅读、思考。
猜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就是猜的学生,在猜的时候,也不象“答”那样被动,而是主动去猜。游戏的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成绩平平的的学生也敢来猜。没有压力,“猜”不是“答”,猜自然可以不正确,不怕犯错误。猜可以发现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思路开阔,这正好给教师分析学生学情提供了实据,便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猜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语言的理解水平,找到恰当的引入可能知识世界的方法。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争对同学的猜题,老师的猜题,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特别是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还能面对大作家的作品发表不同见解,理由还很充分,这才是创新的培育氛围。
当学生的意见与书上有较大出入时,这正是老师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机会。学生对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对自己猜的词与书上的词进行比较。猜可以将许多学法用于其中。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为了不冲淡学生在语言中的丰富想象。所以,我用这样的课件对课堂加以形象,补充。
(三)教学环节
1、猜前初读引学法
自学初读生疑问——因为这是第八册的课文,学生手中没有书,借此机会,我将课后填空练习流在课文之中。学生自读不完整的课文,发现空白,产生疑问。
依据疑问引出猜——师问:读了竟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学生自然会回答出课文的不完整。然后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猜猜空白处原文是什么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发产生疑问,为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充满个性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创新训练和思维创新训练的开始。
猜前引出读书法——大家说说要猜着,你想到采用什么办法?(结合上下文读书思考)猜是一种读书方法,也在这营造出一种气氛。要学生自主猜出原文,得靠他们已有的读书经验,让学生说出读书方法,互相提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思考。
2、猜中交流解文意
猜中品读练填空——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读书,猜测文中空白处是什么。猜的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让学生猜,学生让学生猜,学生让老师猜,小组内互猜,全班一起猜。边猜边评,评中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读书,答案就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接近。本课语言浅显易懂,猜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多读书思考,在读书思考中,在探究中,在比较中,始终让学生飞翔在语言情景中,发展语感水平。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大好机会。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析学情,选择引导方法,巧妙地将学生从已知知识世界引入未知知识世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猜中引思勇创新——创新是我们的主题,包括语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猜在阅读中的应用,是一种创新的示范。学生在猜答案中,如在游戏中,比起回答问题来,兴趣浓厚,没有心理压力,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不能一猜就中,正是学生独立创作的时侯,表达不受原文的限制,有的答案虽与原文不一致,用在那儿也很恰当,并充满个性,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不断的读书思考,敢于对原文猜想,在创新思维上是一种训练,创新精神上也是一种激发。
4、猜中引评学交流——合作是未来人成功的基本素质,也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互猜互评中,学生既进入到语言环境中交流,还进入到心灵中交流,因为互猜的是心里所想。
5、猜题目归纳全文——在一边猜一边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几对词的矛盾,从而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从猫的性格古怪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再让学生猜课题,在不同的课题中再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理解。
6、猜中激趣爱语文——无论是猜文中空白,还是猜课题,课堂中,学生似乎在游戏的心理中。在猜测中,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连大作家的作品也敢猜测,有的地方做了修改一样正确,成功之感自然而强烈,学习兴趣自然浓厚,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渐渐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其中,教师要对学生成功之处多加肯定。
以上是完成这节课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训练环节。课文的难点,“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读书猜想,难点就变得很容易解决了。
7、猜后
后猜延伸用写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四)板书设计
将原文中用来猜的词语用课件展示出,每个词卡用一种相符的性格猫送出。板书的内容就是学生猜测的词。
7.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七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麦哨》,我将说从教材、说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说教材。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它们让师生漫步乡村小路,感受田园风情。《麦哨》展现的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田野之美,农家孩子之乐。
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已经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现在的农村孩子未必都知道“麦哨”、“茅茅针”,甚至还不认识油菜荚、蚕豆荚、萝卜花种。更何况城里的孩子呢。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会认“畔、兜”等8个生字,借助图片了解“油菜荚、蚕豆荚、萝卜花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麦哨、一蓬蓬、茅茅针”等词语。
2、熟读课文,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积累喜欢的词语、句子。
3、认识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能运用于习作中。
4、学习一个分句,体会整齐及欢快的特点和乡村田野即将丰收及丰收带给我们的喜悦。
在单元导入语中说明“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因此我确定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语言的生动优美,感悟乡村田野的美丽风光和农家孩子的有趣生活并积累优美词语、句子。教学难点就是学习并运用首尾呼应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接着,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而且在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以读贯穿这堂课,我引导学生读正确、读熟练、读中悟。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不需要老师大发言论、大量分析,而是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本课采用提问激趣、引导点拨、自主读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体会词句的优美并习得语言积累的方法。
学法上,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勾画、交流等方法来学习课文,自主画出喜欢的词句,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优美。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现在我要分六个版块来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版块:直奔课题,问题激趣。
(板书:哨)我先让学生自由组词,接着我再(板书:麦),问: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预设学生不能解释,我就接:这堂课我们就要学习麦哨这篇课文,去文中找找看。)
[导入就像一把开启教学之门的钥匙,因此我抓住课题,由简入深,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第二版块:整体感知,了解麦哨。
1、学生出声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划出和“麦哨”有关的句子或段落,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汇报后,我出示:第1、2和7、8自然段。
“呜卟(bǔ),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3、看着屏幕,自由读读这四个自然段。(预设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并解释麦哨)
[在这个环节,通过朗读,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麦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三版块:倾听麦哨,走进田园。
1、我将1、2和7、8自然段用两种颜色出示,男女生分别齐读,我问:有什么发现?
“呜卟(bǔ),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2、学生尽情交流自己的发现。(我根据学生说的随机板书:一声呼,一声应 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 此起彼落 欢快柔美 )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交流,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3、我利用板书归纳总结:作者在开头和结尾用意思一样,表达形式不一样的词语,来表现麦哨的特点欢快柔美,又以麦哨声开始和结束,前后相呼应,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写一个开头与结尾。(板书:开头 结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不应只关注内容,应更多的关注语言形式。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意思一样,表达不一样的词语和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并进行练笔,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4、我巡视并找两个学生写的幻灯展示,评议,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小练笔再修改。
[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这种方法进行练笔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全班齐读这四自然段,再次感受这种首尾呼应的习作表达方式。
“呜卟(bǔ),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在前面三次读的基础上,这版块我又安排了两次读,不同形式的朗读,多次读,正是体现了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第四版块:漫步田园,体会乐趣。
1、在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中,有一群孩子割草、玩耍。出示课文插图。
2、出示第3、5、6自然段,变红“湖畔、兜肚、穗儿、嚼嚼、吮吮、直沁肺腑、刨开”,指导读正确。
湖畔(pàn),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dōu)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装满了。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máo)茅针”来。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ɡuǒ)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bāo)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jiáo)嚼,吮(shǔn)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qìn)肺(fèi)腑(fǔ)!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生活,借助图片理解“茅茅针”,体会孩子这种独特的解渴方式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不理解的新词语或陌生名词,因此我安排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这个环节。]
4、再出示第3、5、6自然段,读一读你喜欢的地方,想一想喜欢的理由。
湖畔(pàn),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dōu)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装满了。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茅(máo)茅针”来。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ɡuǒ)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bāo)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jiáo)嚼,吮(shǔn)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qìn)肺(fèi)腑(fǔ)!
5、全班交流,布置学生课外抄到好词佳句本上,并背诵。
[这篇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要求:看看文中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再对同学说说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就达到了阅读提示的要求。]
第五版块:赏读课文,融入田园。
1、乡村儿童生活有趣极了,让我们跟随欢快、柔美的麦哨漫步乡间小路吧!(板书:儿童生活 田园风景)
出示第4自然段,学生大声自由地读第4自然段。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qínɡ)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2、出示“油菜荚、蚕豆荚、萝卜种子”的图片,和相应的句子,分别请人读。
圈红“一蓬蓬”,结合图片理解数量词的意思。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3、以三种不同的顺序集中出示句子,齐读,学习分号和排比的用法。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这样的课件设计,学生一看,二读,自然就体会到分句的特点和用法,感受到乡村田野即将丰收的欢快]
4、出示“麦田”图片和句子,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词语圈一圈,句子划一划,想一想为什么喜欢。
5、交流自己喜欢的词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布置课后抄到好词佳句本上,背一背。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这也是四年级学段阅读目标之一。这里我让学生自主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第六个版块:联系生活,回味麦哨
畅谈自己有趣的乡村生活或者自己了解的乡村生活,教师相机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了解了文中孩子的生活,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回归生活,懂得文章的素材都源于生活]
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麦哨 轻快柔美
开头 结尾
一声呼,一声应 你呼我应 儿童生活
忽高忽低 此起彼落
田园风景
[我的板书简洁、概括,帮助我们梳理课文的内容,又巧妙地渗透了习作方法。]
谢谢!
8.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八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说媒体和远程教育资源利用
上这节课之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教育资源网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物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并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这一词语是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播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总之,在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达到了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的课堂效果。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整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合作表演等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给学生归纳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对鹅的认识,再从旧知识入手,背诵古诗《咏鹅》,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过程。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出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对课文有个感知。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中,我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说作业设计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习作作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13 白 鹅
姿态:伸长头颈 左顾右盼
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9.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九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颐和园》,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长廊”等十多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能力目标: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等。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本课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 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本课选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三、说流程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以读促情。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让学生挑喜欢的句子好好地读,读出这处景点的特点来。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或者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第三种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图片的出现要讲究时机。出现早了,可能就会有“用图像去解读文字”的嫌疑。这话是一位特级教师说的,具体是谁我已忘了,当然也不是原话。但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语文与电视等其他媒体大的不同在于,语文是通过文字来描述事物的,而非画面。所以有时看似用画面帮助理解,实质却使感悟文字这一任务落空了。当然,有些光看文字实在难以理解的另当别论。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0.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十
一、说教材《绿》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诗人艾青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展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这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水瓶、墨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对比感受《西湖漫笔》中的“绿”,想象诗歌画面,体会诗歌情感。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情感是教学的重点,后一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留给学生。主要采用了情景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标指出“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在体验学习和感悟学习上。引导学生采用情景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等方法展开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以学生喜欢的颜色引入课题,初步认识“绿”色代表的生机与希望,为诗歌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
2.学生分小组接力读。思考:读完诗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如果让你将它画出来,你会怎样画?
3.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到处都是绿色。
第二部分:(2—5)分写绿的形态、样子。
(四)学习第二部分
1.分小组自主学习第二部分。
2.组内自由朗读,交流问题与理解。
3.班级汇报,教师点拨。
(1)理解感悟第2小节
抓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体会“绿”的颜色丰富。
(2)理解感悟第3小节
引导想象画面:风、雨、水、阳光都是绿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启发填空:(春风)吹绿万物,所到之处生机盎然;(春雨)滋润万物,所到之处生机勃勃;(流水)唤醒万物,所到之处春意融融;(阳光)沐浴万物,所到之处翠绿芬芳。
理解春风、春雨、春水、阳光为什么是绿的。
(3)理解感悟第4小节
理解“集中”“挤”“重叠”“交叉”,想象画面。体会绿的浓郁厚重。
启发想象:春天的校园、田野是怎样的情景?
(4)理解感悟第5小节
思考:“绿”为什么会按着节拍飘动?
启发想象: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枝( ),麦田( )
理解“飘动”。
(五)对比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出示《西湖漫笔》片段,学生阅读。
2.学生自主交流。想象画面,对比理解。
3.体会诗人的情感。(对春天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丰富的绿、浓郁的绿、飘动的绿的描绘,展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描绘了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抓住文中作者描写绿的思路,概括各小节的内容,后总结主题。这样的板书比较简洁,但内容呈现直观,重点、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