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千坊

2023年浙江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集

时间:2023-05-12 13:48: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三支一扶# #2023年浙江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集#】2023年浙江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集,是备战考试的考生们必不可少的资料。©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相关资料,为考生们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备考资料。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积极备战,取得优异的成绩。
144.jpg

1.2023年浙江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集 篇一


  《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者必以精准思维、精准做法为遵循,方见成效。《礼记》也有载:“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做事情一开始就要慎重,不能马虎大意,哪怕开始只是一丝一毫的差错,其结果也会事与愿违。0.99的1000次方接近于0,道理就是这样。

  精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追求。《庄子》里讲过“庖丁解牛”,“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些关于熟能生巧的故事提醒我们,穷尽所能、做到,是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精准就是这样一种力求完美的自我追求。

  精准,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作风。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想当然”的态度,对情况了解停留在“大概是”“应该是”之中,能有多少成就?敷衍了事、毫无“精准”可言,既容易误事误人,也会迷失自己。从作风上砥砺精准的要求,万事无难。

  精准,是求真的延伸,也是务实的升华。共产党人是最讲认真的,精准就是一种认真精神,精准中充满了求实、务实的精气神。有些人在扶贫攻坚中不善精准、在改革发展中不愿精准,原因不外乎怕自己吃苦受累、怕事情繁复麻烦。精准意味着实事求是、敢于较劲,而不是浑浑噩噩、安于现状,畏葸不前、怕这怕那。只有深入基层、接入地气,听得真言、听进诤言,谦虚好学、积极进取,方能从精准中出成就、出公信。

  追求精准,就得要有胆有识、抓铁有痕。何为“有胆”?正确的敢坚持敢坚守;不对的,敢直言敢批评;错误的,敢纠正敢改进。何为“有识”?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有科学知识,要对实际情况了解透彻。何为“抓铁有痕”?做什么就有什么的样子,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2.2023年浙江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集 篇二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主战场。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25亿人次,约占全国国内游客的半壁江山;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超过国内旅游收入的30%。各地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民族地区等为重点,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多种业态和品牌,使农家庭院变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农业生产耕作区变成了市民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农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一哄而起,缺乏特色;基础设施依旧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及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中心、Wifi网络等服务设施条件较差;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乡村旅游带头人明显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功能,要统筹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协调好乡村旅游与农民、农业、农村三大关系。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旅游要协调好农民和资本的关系。要拓宽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的途径方式,引导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富民惠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目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引导建立乡村旅游的农民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乡村旅游要协调好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关系。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引导利用荒山、荒坡、荒滩等发展乡村旅游,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要合理规划经济作物、水果等占用耕地比例,通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避免耕地“非粮化”。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乡村旅游要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要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努力使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总之,作为国民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和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乡村旅游要通过更好地立足“三农”工作,突破瓶颈,提质扩容,逐步迈向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

3.2023年浙江三支一扶考试申论范文汇集 篇三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有人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也有人觉得只有科技工作者才具备创新能力。事实上,人人皆可创新。最近公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xx》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96.8万件、授权26.3万件,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固然有大量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完成的,但也有不少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从业者完成的。

  创新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只要能突破陈规、有所推进,无论大小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人。只要积极进取、敢想敢做,就能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年轻意味着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确实有一大批年轻人登上创业创新舞台,但创新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蛟龙号”载人深潜项目总设计师徐xx,66岁重返工作岗位,77岁评上院士,81岁仍在不断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不仅在载人深潜、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而且在金融投资、新兴产业等领域,都有老一辈佼佼者。他们经验丰富、见闻广博,往往更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在很多关键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不唯学历。学历代表的主要是人们受教育程度,而不一定是实际工作能力。农民工赵xx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苦心钻研15年,发明了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塔基,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错失到大学深造的机会,但他们从未放弃学习,而是一直努力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唯职业。广大知识分子堪称创新的主力军,但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人、农民等各类群体中也涌现出大量创新人才。“抓斗大王”包起帆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开拓创新,走上了世界工程技术的领奖台。还有“金牌工人”许振超,从一名普通工人自学成为“桥吊专家”,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闻名遐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论年龄、身份和教育背景如何,只要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就能进行创新,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各类人才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国创新创造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让每一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创新空间,形成人人皆可创新、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同时,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让每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都能得到物质回报、精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