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描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〇八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集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于一体,以郭永怀院士、杨南生院士、王希季院士、林华宝院士、杨秉新院士、范本尧院士和姜会林院士为杰出代表的历代航天人,致力于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火工装置技术、空间激光探测技术、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技术六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项,重要科技成果近400项。研究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并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研究所具有航空宇航科学与设计博士学科点,航空宇航科学与设计、光学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硕士学科点,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70余人,研究所是我国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专业研究单位,先后成功完成了飞行器数据舱、返回式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等数十种型号回收系统的研制,回收成功率100%。研究所回收着陆技术还应用于武器整体回收、无人机回收等领域,新开拓了空间充气结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等等新兴领域;研究所是我国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承制单位,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近百台(套)业务运行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分别装备于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减灾卫星等应用卫星上,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技术要求,所获取的极具价值的信息资料广泛应用于国士普查、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研究所是我国航天器火工装置、航天器复合材料结构件的重要研制单位,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复合材料结构件和火工装置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航天器的武器装备;
研究所是空间激光雷达、激光测距等装备的总体研制单位,全面突破了空问激光探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所是国内航空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研制的产品覆盖多种相机系列,满足我国航空遥感高空间分辨率、大幅宽、全天时等要求。展望未来,研究所的技术与产品将广泛应用于航天测绘、国土普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保护等各个领域,向着“让我们更精细地感知宇宙,让我们更自由地往返家园”的美好愿景,在更高的领域、更广的空间,为实现航天事业的新辉煌而不懈探索。
需求专业:
中国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航天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电子科技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和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图像处理、视觉测量与影响遥感、飞行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单位简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〇八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集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于一体,以郭永怀院士、杨南生院士、王希季院士、林华宝院士、杨秉新院士、范本尧院士和姜会林院士为杰出代表的历代航天人,致力于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火工装置技术、空间激光探测技术、航空光学遥感技术、复合材料结构成型技术六大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项,重要科技成果近400项。研究所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并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研究所始终将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坚持“尊贤集智、育才励人”的人才理念,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研究所拥有包括正高级科研人员,副高级科研人员在内的职工1800余人。
研究所是我国从事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专业研究单位,先后成功完成了飞行器数据舱、返回式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等数十种型号回收系统的研制,回收成功率100%。研究所回收着陆技术还应用于武器整体回收、无人机回收等领域,新开拓了空间充气结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等新兴领域;
研究所是我国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承制单位之一,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近百台(套)业务运行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分别装备于返回式卫星、遥感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减灾卫星等应用卫星上,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技术要求,所获取的极具价值的信息资料广泛应用于国土普查、资源开发、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
展望未来,研究所向着“让我们更精细地感知宇宙,让我们更自由地往返家园”的美好愿景出发,在更高的领域、更广的空间,为实现航天事业的新辉煌而不懈探索。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8113696
招聘邮箱:recruit508@126.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友谊路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