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原文
爱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也不例外。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深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背影。我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种的花。
许多年后,我又来到德国,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一个朋友问道:“离开德国这样久,你发现这儿有什么变化吗?”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在德国,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我觉得这种做法颇耐人寻味。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案
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生字。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读懂课文,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理解有关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句子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真正的美来源于真正无私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1、生字、词卡片;
2、准备几幅花卉图画;
3、了解作者季羡林生平及美好行为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儿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爱用五颜六色的花装点生活,也爱亲手种花,领略那份独特的花香花色。德国人也不例外,不过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花是种给别人看的)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花要种给别人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两种不同符号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再把它们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识记生字情况。(全班读,或开火车读等)
3、抽学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精读第1~3段,感受德国人爱花的美好情怀。
①默读课文,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分别用“”和“”画出来。
②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联系课文和实际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对比朗读写种花人在自家养花和街上看花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④老师把准备好的花卉图画发给坐在中间的同学,朝同一方向(左边和右边)高高举起,让看到正面的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⑤师小结:德国的种花人就和举画的同学一样,虽然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影,但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花儿美丽的笑脸。德国的种花人用自己的勤劳和爱心创造了美,并把美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啊!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收获到了美,这才是美的真谛。
⑥齐读第2、3段,读出自己的感情。
2、抓住中心句,学习第4、5段。
(1)自由读课文,谈谈“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提示:“变化”包括哪些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2)“美丽的东西很多”,这里“美丽的东西”有哪些?(建筑;公园、服饰,人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怀)
(3)作者说这种做法“耐人寻味”,你“寻味”到了什么?德国种花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种美好情怀。
四、补充拓展,指导积累
1、老师讲讲作者季羡林的作品与人品的小故事。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背一背。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花是种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我国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而又富有深刻内涵的短文。课文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引导学生懂得“分享与奉献”的精神。全文运用简单的描述,诠释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语言朴实,感情充沛。作者先首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在本课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为三个方面: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感受花美人更美,懂得分享和奉献。
在设计课时,我利用图片展示德国的民族风情,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形象,整体地感知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情景。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在德国看到这种奇丽景色时的感受,让学生找出德国人的做法有何与众不同,从而理解“分享与奉献带给人的快乐”,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做总结。
但遗憾的是有部分学生依然不能把心放入课文当中,理解只是凸显在课文的表层,并未真正的深入课文。在朗读时间的把握上也略显拖沓。故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尽力弥补不足,使课堂教学更加尽善尽美。
另外,指导朗读和评价做得不够好。在一段课文的朗读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朗读和评价了,没有让更多的同学去朗读,这也是时间没有掌握好,后来还多了几分钟的直接原因。学生朗读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应该多找一些同学去读,读出他们的感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平。